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我国居民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公认的胆固醇理论表明血脂异常是ASCVD的罪魁祸首,至今人类与胆固醇已经斗争了百年有余。
他汀类药物因能安全有效地降低胆固醇、稳定逆转斑块,目前已成为抗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基石。虽然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已久,但品类繁多,不同药物之间存在差异。今天就浅谈一下他汀类降脂药。
临床上常用的他汀类药物有7种,分别是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以及匹伐他汀。
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及甘油三酯,同时不同程度地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体蛋白A1;以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氧化和抗炎、稳定和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降低外周动脉压的作用。
我院现有五种他汀类药物:辛伐他汀片、普伐他汀钠片、阿托伐他汀钙片、瑞舒伐他汀钙片和匹伐他汀钙片。医师需要根据患者的高脂血症种类及程度、肝肾功能、血糖等综合选择合适的他汀药物调脂治疗。并且由于每个人对不同的他汀类药物敏感度不同,需要定期根据血脂降低的幅度、不良反应的情况等,适时地调整药物种类及剂量。
* CYP3A4、CYP2C9是药物在肝脏代谢时所需要的重要的肝代谢酶。
优点:在抑制胆固醇合成方面作用较强。
缺点:①半衰期短。胆固醇合成的高峰期在夜间,因此半衰期较短的他汀类药物适宜睡前服用。
②辛伐他汀通过 CYP3A4 进行代谢,在与其他药物合用时更容易发生相互作用。
③肝损伤方面,使用辛伐他汀的患者转氨酶在短期内可很快升高。
④横纹肌溶解的发生率较高。
⑤轻中度肾功能损伤(GFR为30~89ml/min/1.73m2):无需调整剂量。重度肾功能损伤需要适当调整剂量。
优点:①水溶性。与脂溶性他汀相比,水溶性他汀不易透过细胞膜的脂质层,但可以通过肝细胞表面的输送载体,选择性进入肝细胞。水溶性他汀能够选择性抑制肝脏胆固醇合成,而对肾上腺、性腺、心脏、等部位的胆固醇合成影响极低[1]。肌毒性风险较低。
②不需要经过肝药酶CYP代谢,因此普伐他汀的药物相互作用发生率最低。
③横纹肌溶解发生率较低。
缺点:①与另外四类他汀药物相比,降低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作用较弱。
②半衰期较短。
③重度肾功能损伤(GFR为15~29ml/min/1.73m2),适当调整剂量。初始剂量调整为10mg口服,每日一次。
优点:①抑制胆固醇合成作用显著,在临床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
②半衰期长。每日可在任意固定时间服用。
③肾脏排泄较少。重度肾功能损害时(GFR为15~29ml/min/1.73m2),只有阿托伐他汀钙片不需要调整剂量。
缺点:经过3A4代谢酶代谢。
优点:①抑制胆固醇合成作用显著,在临床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
②半衰期长。每日可在任意固定时间服用。
③水溶性。肌毒性风险较低。
④少量经过C29代谢,几乎不经过3A4代谢。
缺点:重度肾功能损伤(GFR为15~29ml/min/1.73m2),应适当调整用量。
优点:①匹伐他汀是他汀类家族的最新成员,在较低剂量时(1~2 mg),其降脂疗效明显。
②半衰期长。
③极少通过C29代谢,不经过3A4代谢。
缺点:①匹伐他汀的吸收率虽然不受食物的影响,但其通过肠道吸收,存在显著的肝肠循环,晚餐后服用,可使得其药峰浓度刚好覆盖整个夜晚,所以匹伐他汀建议晚餐后服用。
②中重度肾功能损伤(GFR为15~59ml/min/1.73m2),需要调整用量。
药师提醒:
参考文献
1.裴保香, 周筱青. 不同他汀类调脂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安全性比较[J]. 中国新医药, 2004, 3(1): 46-48.
供稿:药剂科 张银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