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
二维码
分享

【抗“疫”一线】以青春之名 践行有为担当

时间:2022/06/13浏览: 713 次

自2022年4月下旬开始,北京出现新冠疫情,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党委积极响应区卫生健康委号召,统一部署疫情防控工作,全院上下一盘棋,展开全面抗疫战。内科第一党支部——脾胃病科团队,党员率先垂范,群众积极响应,奋斗在抗疫一线。

团队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有些是“90后”,既是父母眼中还未长大的孩子,又是抗“疫”战场上的战士;有的是海归博士;有些是孩子的父母,也是父母的子女;有些是双医家庭……但是,当一场疫情突如其来的时候,他们全部化身为“大白”,舍小家为大家,从不退缩,他们是一群值得尊敬的、最可爱的人。

核酸采样点烈日当空,他们要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汗水浸透衣衫。入户采样,很多都是中高风险地区,为了不耽误任务进度,大家配合默契,一鼓作气,顾不上喝水休息,连续奋战四五个小时。随身携带医疗垃圾袋、手消剂、采集管、信息登记机、采集管扫描机等各种采集用品,平地行走已经是大口喘气,再连续爬楼,经常出现心慌、憋闷、心跳加速等。他们有的腰痛难支,带上腰托继续奋战;有的手臂麻木、腿脚浮肿;有的大汗虚脱、中暑呕吐;脸上叠加的勒痕、泡的发白的手掌、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的衣服早已都是常态。

张晓娜,大家眼里的“女汉子”,在多次支援任务中,奋勇争先,刚刚结束北京冬奥会医疗保障支援任务,又立刻投身到此次疫情核酸采集工作;史蒙蒙,作为进步青年,始终冲在支援第一线,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贾博宜,作为海归博士,疫情期间不仅承担着临床、科研、教学任务,更是积极投身一线核酸采集工作,成为区卫健委第二批隔离点支援后备人员;郝少东,作为一名90后,却没有任何年轻人的任性,思想进步,任劳任怨,曾在刚刚过去的2022过年期间支援房山区隔离点工作;张巧妍,作为共产党员,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先后承担内蒙古察右中旗支援、新冠疫苗接种支援等各项任务,践行党员宗旨;阎玲,作为教研室教学秘书,疫情期间仍然承担被中医药大学线上教学任务,穿上防护服化身“大白”,脱下防护服又是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吴巴特尔,一名温文尔雅、永远低头干活的大夫,一名身体瘦小却有无限能量的“大白”,永远从容的忙碌着;牛昉、宋金铭等作为医疗中坚力量,也是积极向前。

 

赵保团,作为双医家庭,在疫情最开始,便投身医院临时组建的缓冲病房,奋战近1月,从未回家,爱人也在一线,孩子只能交给父母。

刘伟芳、徐珊珊,她们作为双医家庭,更是孩子的母亲,但当疫情需要,她们就是践行希波克拉底誓言的医生,奋斗在一线。

 

刘邵阳,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大学丹心计划学员,自本轮疫情开始,就积极投身于抗疫一线的核酸检测队伍当中,进行社区大规模集采及入户核酸检测。2022年5月16日中午,应医院紧急任务征调,支援良乡地区核酸检测,随即进入闭环管理,期间参与了良乡及长阳地区多个小区的核酸采集任务。怀揣一片赤诚丹心,肩负起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自新冠疫情开始以来,内科第一党支部脾胃病团队在党支部书记程红杰主任的带领下,始终医护同心,团结抗疫,陈彩红护士长亲自带队,全体护士姐妹们齐上阵,相互帮助,毫无怨言。科室践行医院的关爱行动,积极配合医院抗疫工作,陈彩红护士长统筹安排,腾退病房、环境消杀等,为前线职工提供舒适的住宿环境和后勤保障,让前线的同志们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张乃卫副主任带病坚守岗位,及时上传下达,协调团队抗疫工作及后勤保障。

 

青春是一首歌,拨动着我们年轻的心弦;青春是一团火,点燃了我们沸腾的热血;青春是一面旗帜,召唤着我们勇敢前行。抗疫仍在继续,胜利就在眼前,以青春之名,践行使命与担当,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内科第一党支部全体党员及群众将同舟共济,携手奋进,赢取抗疫战的最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