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转:从妇产科到肺病科
十一年的妇产科生涯,我曾见证无数新生命的啼哭,也习惯了产房里的紧张与喜悦。随后我被调到了陌生的风湿病科,初来乍到的我因经验不足屡屡受挫,心理感到从来没有过的压力,甚至怀疑自己。直到一次意外扭伤后,护理部将我派往肺病科支援。
肺病科的支援任务,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每日清晨七点踏入病房,直至暮色笼罩才结束工作。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下,我常因忙碌而错过午餐,却意外收获了另一种满足——在呼吸机报警声与监护仪滴答声中,我触摸到了护理生涯的第二春。
破茧:呼吸科的技术淬炼
肺病科的工作是全新的战场。我从零开始学习呼吸机操作,虚心向资深护士请教每一个细节。报警处理,一次抢救中,患者因喘憋,导致血压升高(收缩压最高223mmHg舒张压最高110mmHg)、心率增快(144次/分),面对这种我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情况,再加上患者对佩戴呼吸机有抵抗情绪,当时我没有慌,迅速呼叫医生,遵医嘱耐心指导患者,让患者佩戴好呼吸面罩,按照医生医嘱处理给以相应用药,还及时把血压、心率及病情变化反馈给医生,从而医生根据病情变化调节用药计量。得到了医生的认可,内心还是有一些喜悦心情的。
动脉采血曾是我的短板。风湿病科时因血管条件复杂的患者屡屡失败,但在肺病科,我跟随资深护士观摩手法,利用晚上下班时间反复研究进针角度,观看视频学习动作手法,听取资深老护士的教导战胜内心这道心理防线。在一次面对一名重症肺炎患者的桡动脉,我屏息凝神,反复斟酌进针角度,最后一针见血——那一刻,我觉得我的努力没有白费。
以心换心:用专业与温度守护患者
肺病科患者多为慢性病或重症人群,护理工作不仅需要技术过硬,更需耐心与共情。在支援期间,我试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病情,每次用轻松愉快的语言与患者沟通,因为大部分都是老年人,宠称“老小孩”。所以采用创意互动方法跟患者沟通,从而让他们把药吃了,把液输上,把雾化做了。最后得到家属的肯定,写了几句感谢评价,自己也由内而外的开心。
临床心理战:那些看不见的战场变量
在支援期间改变不仅只有技术,还有心理建设。让我从一开始发怵扎留置针,到现在遇到一些血管细如发丝的患者,我能凭指尖触感、进针手法一针见血——变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心理系统的全面升级。让我领悟到这不是一场护士与血管的战争,而是人类对自身神经系统的驯服之旅——而这,正是现代护理最迷人的深水区。
致谢与前行:护理生涯的二次觉醒
完成支援任务,站在肺病科走廊的尽头,透过玻璃窗望见夕阳下“监护仪荧光”,我突然读懂了自己的坚持。感谢风湿病科老师的“放手”,让我在陌生领域破局;感激肺病科护士长的“苛刻”,逼出我蛰伏的潜能;更致敬那个在无数个深夜啃理论、练操作、给自己心理打气的自己。
正是医院搭建多元化的学习平台,鼓励护理人员在挑战中突破自我,用精湛技术与人文关怀为患者筑牢生命防线。未来的路或许仍有坎坷,但我知道:每一次跨科突围,都是对护理本质的更深领悟——在机械的滴滴声中,永远跃动着守护生命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