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
二维码
分享

房山这所医院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全国公立医院临床科室标杆党支部等荣誉

时间:2025/02/16浏览: 48 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处理好党建和业务的关系,坚持党建和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市委组织部《关于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的若干措施》印发以来,房山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级党组织认真落实文件要求,积极探索实践路径,总结经验做法,形成了一批典型融合案例。现刊登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特色做法,供大家学习交流借鉴。

背景情况

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是房山区唯一一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肾病科、内分泌科为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医院党委以“三色”品牌创建为抓手,通过强化党建工作“红色”引领、提升高质量发展“特色”本领、提高基层服务“本色”水平,不断加强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用优质医疗服务书写北京高质量发展的“房山答卷”。

强化红色引擎,“五建”体系提升治理能力

健全机制,提高党委决策质效。深化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涉及“三重一大”议题全部提交党委会审议,出台行政管理、业务管理等6方面制度汇编,保证党委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作用。

建强组织,夯实基层基础。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21个党支部书记全部由科室负责人担任,全面落实“管业务就要管党建”职责,压实“一岗双责”。

 

建优平台,抓好思想教育。每2周开办1次“云端”思政课,医院领导班子、党支部书记带头围绕初心使命、勇毅担当、管理服务等六大主题轮番“打擂”,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建好模式,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党组织牵头创建对患者“多一点问候、多一点沟通、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帮助”的“四多”贴心服务模式,构建有温度的医患关系,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成绩持续向好。

 

建强品牌,擦亮党建“金名片”。以党员志愿服务团队为主体,在全市率先打造“红色流动医院”党建品牌,连续17年把“健康车”开进田间地头,为村民送医、送药、送健康知识,覆盖全区22个乡镇457个村,服务7.8万名群众。

“我行动”,提供便捷贴心服务。由党员业务骨干牵头新建毛发、焦虑抑郁、面瘫等37个专病门诊,一看就明白的诊室名称更接地气,切实提升百姓就医体验。

“我奉献”,大力开展健康帮扶。组织党员业务骨干近50人次赴新疆、内蒙古等地开展对口支援,诊病的同时大力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为当地留下了一支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我参与”,助力急难险重任务。“23·7”极端强降雨期间,医院党委靠前指挥,近400名党员干部职工在岗在位,全力保障医院正常运转并支援全区医疗保障工作。在院留守党员主动请缨,保障血液透析中心用水供应,24小时做好质控工作,守护70余名肾病患者的生命健康。

“我宣传”,选树推广先进典型。创建党建专刊《党旗飘扬杏林飘香》,让身边的党员先锋、优秀医师、老中医人等当“主角儿”。一篇篇文章如同号角,迅速统一了大家的思想,增强了全体党员干部职工的战斗力、凝聚力。

育名医。建立党委领导分片联系乡镇制度,以“提升乡村百姓健康水平、培养乡村中医药人才”为目标,在全区24个街道乡镇建立名医工作室,党员领导干部带头问诊、收徒、授课,累计培训乡村医生3600人次,培养当地“小名医”62名。

育服务。开展“乡村健康帮扶”计划,在霞云岭乡银水村建立“健康小屋”,每2周组织专家下乡1次,每3个月开展1次中医培训,连续8年扎根乡村,缓解山区百姓就医难题。

育人才。坚持党管人才,全面实施党委领导下的人才强院战略,对培养引进的10名知名领军人才、20名知名专家、30名后备干部、40名中青年骨干,落实党建、业务“双培养”工作机制,进一步建立完善人才梯队,在科研基金项目申报、医疗技术攻关等方面提供强有力支撑。

医院党委坚持党建引领,通过打造“三色”品牌、大力实施“五四三”发展模式,以党建品牌“红色流动医院”先锋队、“多一点”贴心服务为抓手,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以服务群众为基本落脚点,让医院党建工作有了依托、业务工作更有方向、党员队伍更具活力,带动医院治理能力、业务发展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全面提升。近年来,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全国公立医院临床科室标杆党支部等荣誉。

编辑 | 房山区委组织部(区委党建办)

(转自:房山组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