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
二维码
分享

【临床医案】以中医思维为指导,联合西医,以“火郁发之”之法治疗急性病例

时间:2024/09/11浏览: 147 次

前日,以“火郁发之”之法,治疗一病程相对较长的“暑季穿冬衣”的病例。后恰又遇一例适宜“火郁发之”治疗的急性发热病例。恰逢近日,发烧肺炎的病人骤然增加,尤其年轻人肺炎亦多发。借该病历,欲与同仁探讨中医思维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一、 自 问

中医经典《伤寒论》、温病学说,在古代首先是治急性病的,尤其急性外感病,现在治急性病多首以西医为主,中医治疗的参与,到底起了多大作用?假如病人没来中医院住院,去的是西医院,没用中医治疗,结果也是好转或痊愈出院,那我们的中医治疗的参与在里面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

二、病例介绍及治疗、预后

患者男性,51岁,2024年8月4日因“发热伴咳嗽4天” 以“肺炎”收入院。患者4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微恶寒,伴轻微咳嗽,少量咳痰,伴胸闷,头痛、周身酸痛,体温最高38.9℃, 自服“头孢、退热药、解暑药”,反复大汗出后复发热,治疗无效。刻下症见:发热,微恶寒,轻微咳嗽,少痰,伴胸闷,口干,口苦,头痛、周身酸痛,无汗,小便黄,大便干。既往高血压病史20余年,血压最高180/110mmHg。

入院查体:T 38.3℃ P 98次/分 R24次/分 BP144/77mmHg,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性罗音。心界不大,心率98次/分,律不齐,可闻及早搏,4-6次/分,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舌红苔薄黄,脉沉弦数。

辅助资料:2024.08.04在我院发热门诊查血常规:WBC 10.0×109/L, L13.3%, N 80.7%,CRP 108.3mg/L。肺CT:左肺下叶炎症,双肺上叶肺气肿,左肺下叶小结节。

中医诊断:风瘟肺热病 邪犯肺卫

西医诊断:左侧肺炎

治疗:西医:莫西沙星注射液0.4g静点日一次,另给予1000ml液体静点补液。

中医治法:火郁发之,透邪外出,选用银翘散加减,组方如下:

金银花(免煎)15g 连翘(免煎) 15g 淡竹叶(免煎)9g 荆芥(免煎)9g 炒牛蒡子(免煎)9g淡豆豉(免煎)9g 薄荷(免煎)6g 桔梗(免煎)9g 炒苦杏仁(免煎)9g 甘草(免煎)6g 芦根(免煎)30g 广藿香(免煎)15g

2剂

服法及服药后反应:16:30取回药后,17时,嘱患者即服一袋(半剂),4小时再服半袋(1/4剂),明早再服半袋(1/4剂),服1剂尽。于18:30患者体温升至38.6℃,诉头痛明显,不汗出,值班医生给予洛索洛芬钠15mg口服。随后微微汗出,夜间体温在38℃以下,次日晨起体温37.6℃,查房时患者正持续微微汗出中,诉恶寒缓解,周身酸痛缓解,头痛明显减轻,口干、口苦明显减轻,胸闷缓解,晨起大便一次,通畅,小便正常,脉由沉弦数变浮,偶见一次间歇,为邪热外透、病愈解之像。后日热退,未再反复。第二剂药,嘱半袋颗粒(1/4剂)口服,4小时一次。第三日,患者除偶咳外,未诉不适,脉律齐。以桑菊饮加减善后。患者已连续发热4天,在家口服抗菌素、退热药后反复汗出,无效,肺CT已提示明显炎症表现。下午住院,一宿热退,诸症缓解,未再反复,住院5日出院。(因入院早搏频发,未曾诊治,于住院次日热退后行holter检查,竟然发现了3次短阵室速,请心内科会诊评估,多住了1日。)

三、再自问

该例表象看去:是一例临床再常见、再简单不过的肺炎病例,

常规治疗以抗炎及对症即可。那中医到底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四、中医思维指导下,

联合西医治疗的辩析

1.中医辨证分析过程及中医预判评估:

患者中年男性,本次急性发病,虽未诉明确诱因,当为自口鼻吸入时令邪气,邪气犯肺,肺主气,肺病不能气化,气郁化火则发热;肺合皮毛而主表,肺气郁闭,卫表失于温熏则恶寒、头痛、周身酸痛。肺气郁则咳而少痰伴胸闷。肺气郁闭化火,灼伤津液则口干口苦、小便黄、大便干。结合舌脉:舌质红、苔薄黄、脉数均为热像,法当脉浮数,而反脉沉弦数,且频发歇停,当火郁严重,损伤心脉。大有热入营血,伤损厥阴心包经,出现恶性心律失常之势,若再延治或治不得法,恐有心阳暴闭或暴脱之危(次日热退后的holter检查:短阵室速的发现,佐证了若郁火处理不当,可能引发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即病防变”的预判思想何等的超前)。

2. 中医思维下的中西医用药解析:

西药给予莫西沙星(中医治法属清热解毒)静点覆盖社区常见致病菌,另给予1000ml液体静点补液(中医治法属养阴生津清火)。该治法本属中医病在气分治法,当属中医“白虎加人参汤证”。实则是用中医的“寒清法、养阴法”将火热化之于里,若体质壮实者则可因“火消于内,阴阳气津自和”以达汗解。若体质非壮实(素体气血阴阳不调有偏,或有痰瘀等病理产物)者,使用该法(相当于西医院单纯西医治疗),则易寒凝血气,残留毒邪于体内。虽也会热退,但恐留久咳难愈或生他变(中医深谋远虑,追求最佳预后的高尚思想)。现外感后咳嗽久不愈病患颇多,一则考虑与体质、时令邪气有关,另则是否考虑因病初治疗不得法有关?很多人本来体检一直很好,某年突然发现了各种问题,慢性病出现,是否因某次外感急性病,治不得法,邪气始终未根除,潜在的正邪斗争在体内始终存在,因而激生它变?(西医是否也认为可能因病原体感染后导致免疫系统异常、神经体液调节异常、细胞组织发生变性等诸多病理变化而引发了很多疾病)

中医方药:金银花、连翘辛凉疏卫,走上透发郁火;薄荷、牛蒡子辛凉疏散、助宣肺透火,竹叶、芦根清热泻火,导郁火走小便;荆芥、豆豉辛温开宣卫表,以助透邪;桔梗、杏仁开宣肺气,以解肺郁,霍香芳香化暑,以解暑热时令之邪(中医在准确辨证的基础上,治疗急性病都要考虑是否夹杂时令之邪,予以去除,中医考虑何等之周全),甘草清热益气,调和诸药。

服法解析:取桂枝汤“周时观之”服法及“时时清扬”服法(详见前),因该患者病尚在上焦、卫分,宜从上、从外解,用药宜轻,量宜小,服宜频,以时时逐邪于上、于外,尽退其邪。量大则易伤正、留寇,服药间隔时间长,则不利于连续驱邪外出(治伤寒亦如此,我曾治一体温39℃以上的伤寒患者,连续服用桂枝汤2小时一次,不吃西药退烧药,连服1夜而汗出热退,不再复热。当然此法需患者及家属配合,要提前讲清楚,医者要时时盯着病情是否变化,以免耽误病情,引发不必要的纠纷)。已提前告知患者服药后,可能出现头痛加重、肌肤轰热等不适,可能体温进一步升高,不必惊慌,是邪气外出愈解的正常的正邪斗争反应。若难忍,可通知值班医生。得到患者认同。并交班值班医生若出现上述反应,可给于洛索洛芬钠15mg(一片60mg,给1/4片)口服,该药虽属西药,中医思维指导下小量应用,取其微微发汗,开卫郁,助透火外出,避免大剂量致发汗过度,致正虚邪不解反入里,患者在家服用退烧药则大汗出,汗后热更盛即是证明。

五、沉思

中医传世临床经典中,尤其《伤寒论》、温病学首先是治急性病、重症病的,给我们提供了非常优秀的宝贵经验。而我们现在治疗急、重症,肯定是要中西医结合。我们中医人,能否以中医思维为指导,去统辖结合西医,更好、更全面、更快捷、更省钱、更有利于病情预后的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分析若有不妥之处,还望批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