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乃卫,副主任医师,现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脾胃病科副主任,兼任中医内科教研室秘书。第六批北京市级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首批“1234”人才工程—中青年骨干人才,兼任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温病分会理事、北京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中医全科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一、医者仁心、患者至上
从医近十五年来,始终坚持“医者仁心”的原则,不论贫贱,勿论富贵,待患若亲,始终把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急患者之所急、忧患者之所忧、想患者之所想。对待每一位病人,自己都能做到认真细致的诊察,耐心全面的解释病情,简便验廉的处方施药,经常因态度和蔼、耐心细致、疗效确切、花费低廉受到患者及家属的感谢,并赠送锦旗。
特鲁多医生墓志铭上说:“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临床中对此深有体会,也是秉持这样的理念。个人门诊患者群中有很多中老年患者,长期罹患功能性胃肠病,常常伴随焦虑抑郁状态,因此也被同事们戏称“他的老病人都有焦虑,需要他进行话聊安慰”。针对这部分患者,在接诊时给予充分的耐心和关怀,用心聆听患者的倾诉,适时给与心理疏导,帮着患者重新建立信心,身心同治,详细交代注意事项,并添加微信联系方式,以方便患者及家属遇到问题时可以随时联系到我,让每位患者遇到问题时都能够得到及时的指导,也因此帮助了很多患者和家属及时得到救治,避免了延误病情。
二、精于专业、不断提升
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医者非博不能通,非通不能精,非精不能专。多年来,坚持各种形式的学习,不断提升诊疗能力,更好的服务于患者。同时在学习中,勤于总结思考,并传道于下级医生及学生,教学相长。
临床工作中,本人主攻功能性胃肠病,尤其伴随情志障碍者。随着社会发展,工作生活压力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患者出现情志障碍,而消化道又被认为是人体第二大情绪表达器官,因此功能性胃肠病伴情志障碍的患者逐渐成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基数大,反复发作的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等消化道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状态。患者常常倾诉“各种检查都做了,医生说没有大病,但就是症状好不了,很受煎熬”,甚至认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
为了解决患者痛苦,自己不断学习、深入研究,通过研读中医典籍、阅读大量相关文献,结合临床实际,探索出“疏肝解郁、健脾和胃法”治疗各种情志相关性胃肠病的方案,养、防、治相结合,食疗、汤药、中医特色疗法、传统养生功法、情志疏导等为一体的模式。患者病情快速缓解,患者复诊时常常欣喜的说:“困扰多年的病证,终于好转了”、“以前被诊断为焦虑抑郁、神经官能症,没药可治,现在终于看到希望了”、“以前害怕出门,现在可以放心外出了”。听到这样类似的话,感到通过自身所学,切实解决了患者的痛苦,心里充满了医者的自豪与成就感。
三、勇于担当、顾全大局
从医之路历尽艰苦,绝知此事要躬行。2022年4月,在完成医院工作的同时,还要利用晚上时间准备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学院本科生授课工作,长时间久坐导致腰椎间盘突出急性发作,活动严重受限,且不能端坐,但是想到正值疫情形势严峻之际,还有病房里的危重病人,为了顾全大局,虽不能亲赴一线支援核酸采集工作,但仍坚持带病坚守医院岗位,每天带着腰托在值班室坐镇科室,组织协调疫情防控工作,同时指导救治住院患者,用实际行动践行医者的初心使命。
2023年“7·31”暴雨灾害期间,主动担当,留守科室,积极参与医疗保障,并参加“抗汛医疗救治专家组”,进行灾后巡诊和医疗支援。
四、工作严谨、甘于奉献
在医疗工作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态度。自参加工作以来,从未发生过任何医疗差错责任事故,患者零投诉。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不辞劳苦,不计较报酬,每周工作6天,经常值夜班后也继续坚持白天工作。
在工作中踏实认真、待人真诚、勤劳朴实、团结同志、宽以待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无论上班还是休息,病人利益第一,随叫随到。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在病人中树立了良好的职业形象。
五、公共健康、服务基层
作为“北京市名中医身边工程”团队秘书,不怕苦、不怕累,定期下乡为患者提供义诊及健康咨询等,真正为患者送去健康,同时也锻炼了自己。依靠熟练的技术、良好的医德医风及高尚的思想品质,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
回首过去,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指导帮助下,本人在医疗卫生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展望未来,作为一名中医人,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首位,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和专业技术水平,做好新时代中医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争做新时代最美中医人医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