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患者男,56岁。咳吐浓痰10余天伴乏力。2024年5月30日就诊。
肺CT示:右肺上叶巨大空洞,内有液平。什么病?肺脓肿!中医怎么治?金匮肾气丸!为什么中药要选择金匮肾气丸?
5.30
患者阵发咳嗽,咳黑绿色粘痰、量不多,痰液腥臭,伴喘憋、气促,动则加重,时有心悸,周身乏力,汗出,偶有头晕,纳差,夜寐差,夜间阵发喘憋,食欲不振,二便可。近期体重下降。既往体健,否认肝炎、肺结核病史。
T 36.1℃, P 122次/分, R 36次/分, BP 116/61mmHg。精神差,口唇色淡,结膜苍白,双上肺呼吸音低,下肺呼吸音粗。心率122次/分,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剑突下压痛(+)。
甲型、乙型流感病毒抗原检测均阴性;血气分析:酸碱度 7.46,二氧化碳分压 25.3 mmHg,氧分压 60.5 mmHg,缓冲碱 38.9 mmol/L,碳酸氢盐 17.7 mmol/L,乳酸 2.56 mmol/L;血常规:白细胞计数 21.9 ×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20.2 ×109/L,红细胞比积 19.8 %,红细胞计数 2.25 ×1012/L/L,血红蛋白测定 61 g/L,血小板计数 431 ×109/L。白蛋白 24.3 g/L,谷草转氨酶 46.7 U/L,谷酰转肽酶 83.6 U/L,直接胆红素 7.4 umol/L,尿素 10.97 mmol/L,尿酸 536.1 umol/L;炎症三项:白介素-6 357.7 pg/ml,超敏C-反应蛋白 156 mg/L,降钙素原 7.37 ng/ml;N末端脑钠素原 2132 pg/mL。肺CT:支气管炎,双侧肺炎,右肺上叶空洞性病变考虑肺脓肿,双肺多发结节。冠状动脉走形区多发钙化灶,右侧肾盂扩张积水。舌淡白,苔厚浊。脉虚数。
结合多项资料,中医诊断为肺痈,阳虚痰盛证。 西医诊断:1.肺脓肿2.双侧肺炎3.代谢性酸中毒4.贫血(中度) 5.低蛋白血症 6.肝损伤7.右侧肾盂积水。
多器官、多系统有病变。感染严重,耗伤了真阳,耗伤了气血。
舌质淡提示阳气虚,咳吐出的脓性物呈淡黄色也提示阳气受损。
综合患者病理信息,从中医角度辨为外邪盛耗伤真阳。治则:补真阳,利浊毒。
金匮肾气丸加减:地黄40g、山药30g、酒萸肉20g、茯苓20g、牡丹皮15g、泽泻15g、桂枝15g、黑附子 10g(先煎)、牛膝 10g、酒苁蓉10g 、炒紫苏子20g、黄芩片12g
煎服法:水煎取汁 日1剂,早晚一次
从西医西药的角度是联合抗炎、对症支持治疗。
5.31
6.03
舌象转红,隐隐阴亏。痰量减少,腥臭味减轻,活动后喘憋、心悸、乏力较轻,食欲好转。
6.04
舌象仍示真阳虚。症候群明显改善。加强先后天的补益协调,上方合张锡纯的资生汤加减:去掉黄芩、牛膝,加山药30g,白茅根 20g, 炒鸡内金15g, 陈皮10g ,麦芽30g 。
6.06
6.12
患者诉偶有轻微咳嗽,咳少许白色泡沫痰,痰液腥臭味消失,活动后气短、心悸、乏力基本消失。
6.13
复查肺CT:空洞减小,其内液平消失。舌象转红润,提示阳气得回。
守方续服。
6.18
舌淡白转淡红,食欲、食量、二便、睡眠均转正常。病情稳定向好。肺空洞缩小,其内液平消失。血常规:白细胞计数 7.8 ×109/L,血红蛋白测定 67 g/L,红细胞计数 2.34 ×1012/L,淋巴细胞绝对值 3.9 ×109/L;白蛋白 29 g/L,各种指标明显好转。考虑到患者疾病的复杂性、长期性和经济等因素,好转出院。嘱其忌饮酒,加强蛋白摄入,保证睡眠。争取尽快纠正低蛋白血症、中度贫血等,为下一步可能的外科治疗打好内科基础。
按
一、这个患者多器官、多系统病变,错综复杂。不同学科在合适的时间段参与是一个具体的难题。该患者是否需要手术切除难以治愈的有空洞的肺段?什么时间合适?与做泌尿系结石手术那个更优先?中医药怎样做到有效参与?这也是诸多复杂病类似的难题,考验医生团队的协作水平。
二、患者感染严重,没有典型的高热寒战过程。可能是素体阳气虚,遭受邪气打击后快速进入耗伤真阳的病理过程,即便肺内空洞有液平,可以诊断肺脓肿,但中医参与是也必须急补真阳,不能使用苦寒之伤阳气,起始处方加黄芩是佐制黑附子的燥热。回顾科室病案:2010年冬天有男性重症肺炎患者,舌质淡白如水晶,真阳耗伤。使用金匮肾气丸起死回生。无独有偶,1个月后又一例肺炎患者表现阳虚,使用附子理中丸效果不明显,改用金匮肾气丸后才取得了显著疗效。正如张景岳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看来补后天阳气和补先天阳气确实不一样,古人诚不欺我。
三、重症感染,邪气盛容易耗伤正气。其正气的组份可能包括气、血、阴、阳的多个层面,具体是什么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蕴于某一家学说。因此,笔者提出一个中医的数学定义。即中医是坐在立体坐标系中点(原点)的医生。在原点能进行360度球体视角观测人体相关的病理生理参数进行向量处理与合成,并根据最终合成的向量所在的卦限进行证法方药的系统性处理方案。这个定义还比较粗浅,但是在守正创新理念指导下提出的,必然有其深邃、丰富的学术内涵。从中医教学与传承角度,如果青年中医师能把所学知识代入这个立体坐标系中,自己“坐”到原点上则“思过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