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
二维码
分享

【健康科普】灾难后如何进行心理调适

时间:2023/08/14浏览: 410 次

        7月29日20时至8月2日7时,北京市遭遇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房山区是本次特大暴雨灾害导致人员财产损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暴雨造成了大量家园被毁,公路、桥梁中断,人员伤亡,人们的生活被严重影响。现在,洪水已经退去,但洪灾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创伤却没有消退,灾难后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经历重大灾难之后,出现恐惧、担心、悲伤、愤怒等情绪反应都是正常的,还有一些人会做噩梦、有“幸存者”负罪感,感觉无望、孤独、失落或被遗弃,它们也多数是应激性的正常情绪行为反应,一般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来逐渐缓解。此外,我们还有可能产生心跳加快、血压升高、食欲和消化变弱、感觉迟钝、身体各部位疼痛等生理不适症状。这些身体和情绪上的反应,其实是人类本能的生存预警和保护机制。当我们感觉到生命健康受到外界威胁时,个体的身体和心理都会作出一系列反应,来提醒我们抓紧时间采取措施,避免侵害、抗击威胁。

        所以,如果我们在经历重大自然灾害之后出现了上述“应激”症状,先不要过度慌张,要告诉自己,不用太担心。大多数人并不能在第一时间保持绝对的“镇定和冷静”。因此,不应当刻板地要求别人和自己保持镇定和冷静。在情绪反应出现之后,积极调整心态,良好的自我心理干预可以帮助人们度过灾害难关,重建信心,重拾生活的希望和目标。

 

灾难发生后,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调整

        面对如此大的冲击,在灾难发生后,尽速让我们恢复日常的生活状态是重要的。以下就是一些简便的方法可以帮助自己。

(1)了解科学知识,不过度恐慌。了解在灾难后我们会有哪些反应,哪些是正常的,哪些需要我们高度关注。此外,多学习如何应对自然灾害的常识和基本知识,也有助于我们应对困难,从而稳定情绪。

(2)恢复规律生活,重塑稳定感。重大自然灾害会让我们觉得生活的节奏被打乱了,产生无法按步调生活的失控感。把注意力转移到恢复正常生活上,尽可能按时吃饭、睡觉、休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可以制定一个恢复正常生活的小目标,并且一步一步地推进下去,就能重新找回安心稳定的感觉。

(3)保证饮食清洁,食物和营养是我们战胜疾病创伤,尽快康复的保证。

(4)舒缓压力,放松心情。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运动、听音乐、看电视、参与集体活动、打牌等娱乐活动分散注意力,让自己放松下来。

(5)与家人和朋友聚在一起,有任何的需要,一定要向亲友及相关人员表达。许多社会团体会提供多种渠道的心理援助,例如心理救援热线等。如果觉得自己需要帮助,也可以关注一下相关资源,寻求专业人士的指导。

(6)不要隐藏感觉,试着把情绪说出来,不要因为不好意思或忌讳,而逃避和别人谈论自己的痛苦,要让别人有机会了解自己,并且让家人和朋友一同分担悲痛;

(7)不要勉强自己遗忘痛苦,伤痛会停留一段时间,是正常的现象,更好的方式是与我们的朋友和家人一起去分担痛苦。

(8)减少信息过载带来的心理压力。

        关注灾情信息是应该的,但是长期大量关注此类信息,尤其是大量的谣言、戾气和煽情的信息容易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可能会引发焦虑、抑郁、愤怒等负面情绪。另外,信息过载也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出现身体疲劳,甚至引发睡眠问题等。因此,建议大家筛选信息源,重点关注正规媒体的报道即可,尽量减少看、读或听那些让你感到焦虑或痛苦的新闻。

 

如何判断自己和家人需要到医院就诊

        人们在经历严重灾难之后,若体验到强烈的害怕、无助、恐惧,同时具有如下表现,严重影响了工作与生活,则需要到医院寻求精神或心理卫生专业工作人员的帮助:

(1)彻底麻木、没有情感反应、经常发呆,对现实有强烈的不真实感,对创伤事件部分或全部失去记忆;

(2)脑海中或者梦中持续出现灾难现场的画面,并且感到非常痛苦;

(3)回避跟灾难有关的话题、场所、活动,对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4)经常出现难以入睡、注意力不集中、警觉过高以及过分的惊吓反应;

(5)持续的紧张、担心、害怕、甚至预感要大祸临头的感觉;

(6)持续的心慌、气短、坐立不安、发抖、多汗、尿频、头晕等;

 

        此外,若上述反应并不强烈,但持续时间长,也应当注意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除了上述情况之外,有些人可能还会表现出其他心理问题,包括酗酒、性格改变等等,这些情况均应寻求精神或心理卫生专业人员的帮助。

        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焦虑抑郁专病门诊,主要诊治: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躯体化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睡眠障碍、酒精的有害使用、适应障碍、阿尔茨海默病、谵妄、神经衰弱以及心脑血管和其他躯体疾病伴发情绪与行为障碍等。诊疗特色:坚持中医特色疗法,中药治疗为主,心身同治,采取个体化及整体化的诊疗方案,并结合中医心理疏导、针灸按摩、中药膏摩、运动、放松训练等非药物治疗手段,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

        出诊时间:周一至周日

        联系电话:69314902-8053

供稿:焦虑抑郁专病门诊 王旭浈